中大殿,重檐歇山回廊式建筑,雄伟大气,而更神奇的是此殿还被当地百姓称为“无尘殿”,至今已有近三百年时间不打扫,但却不沾灰尘,不结蛛网,少有飞鸟,非常神奇。
在大殿顶棚的65幅彩绘,由33只凤32条龙组合而成,非常神奇的是就是这六十五幅龙风图到现在已经快三百年了,不用打扫,不沾灰尘,不结蛛网,少有飞鸟,所以中大殿才被称为“无尘殿”。经专家鉴定,大殿顶棚彩绘全部绘制于檀香木之上,这种木头本身会散发奇特的香味,飞鸟十分敏感,所以大殿顶棚才少见飞鸟和蛛网,而不沾灰尘却至今无法解开,在专家的鉴定结果中还显示上方的六十五幅彩绘龙凤图是现今我国境内仅存的六十五幅纯满族风格的彩绘,特点是每一幅图的龙凤姿态各异,色彩艳丽,并且至今已有近300年的历史了但依然完整如新,所以专家称这六十五幅彩绘为“天下一绝的龙凤图”再看龙凤图下方悬挂着的“洽德敷仁”匾额,是雍正皇帝于雍正五年闰三月初一第一次率领文武百官到嘉应观祭祀河神时亲笔御书原件,为表扬历代治河功臣的精神,为激励后人奋勇向前,雍正皇帝亲笔题写了这块匾额。“洽”在过去做“雨水”讲,“德”“仁”指道德,仁义,“敷”代表铺设的意思,总的来说是表扬治河功臣把自己的道德仁义像清风细雨一样铺散在人间,泽被后世百姓,世世代代百姓将永远记住这些功臣的意思。{这是当时的原件}
在这中大殿内除了这两件文物非常值得一看外,还有几位人物也要请大家了解一下,这些就是曾经治理过黄河的功臣,中大殿供奉的几位分别是{宋}谢绪,{清}栗毓美,{明}黄守财,{清}朱之锡,以及正中之间这位形似皇帝的人物,可能从走进中大殿大家对中间这位人物的身份就会有一种猜测,想他一定会是皇帝,但现在要告诉大家这位并不是皇帝,而是嘉应观的第一任道长---牛钮。据记载,牛钮原来是顺治的儿子,康熙的弟弟,雍正的皇叔,但在顺治年间因宫中变故,牛钮和母亲被驱赶出皇宫,流落民间,因生活困苦,牛钮自幼勤劳朴实,而在康熙六十年黄河在武陟决口,民不聊生,为治理黄河,为使百姓安居乐业,牛钮进宫请命要到武陟治理黄河,康熙皇帝十分感动,下旨封牛钮为左副督御使{相当于治河钦差},协助四阿哥一同到武陟治河,在治河期间,牛钮认认真真,廉洁自律的精神感动了四阿哥,治河成功后,雍正登基,特封牛钮“在野皇帝”,嘉应观落成后,牛钮又自愿在此出家,所以雍正又任命他为嘉应观第一任主持,并赐道号“润毓”,意为“黄河之神”,老百姓也对牛钮治理黄河的精神十分钦佩,所以老百姓都十分怀念他,这尊塑像就是后来百姓自发在此修塑的,表达了百姓的诚意,嘉应观的神是源于百姓的,也是治理黄河成功的象征。
治河功臣——栗毓美
栗毓美是个传奇人物。首先,他是个意念坚定的人,为进京赶考,他与未婚妻商定推迟婚期。等他金榜高中,赶回家中完婚时,未婚妻已经与他阴阳两隔。他埋葬了妻子后,把灵牌放在红顶小轿内,千里抬进了武陟县衙,一个灵牌陪伴终生。
历来武陟知县,防治“两黄”是最大要务——必须做到黄河不决口,蝗虫不出滩。栗毓美在武陟可谓辛苦,风雨之夜常常独立黄河坝头,比巡河工还尽职尽责。他预感大风雨之后黄河会暴涨,坝头险工面临塌岸崩坝的危险,必须加固,但因无钱也没料,就动员县内大户捐献大巴砖,用铁条穿巴砖加固黄河堤岸。工程结束当天,大雨倾盆,黄河大涨,由于栗毓美预防在先,堤坝安然如故,涉险而不惊。朝廷发现了栗毓美的治河才干,由七品县令提拔一品河宪。作为河道总督的栗毓美再次回到武陟,一家一户登门道谢,一砖一石计价还钱。武陟人感动得热泪盈眶,想不到天下竟有如此好官,为老百姓办事,还要记账还债,百姓建生祠祭祀。
治河功臣——黄守才
黄守才黄大王治水除害、造福一方的事迹,《河南府志》、《大清会典》、《黄运两河纪略》、《洛阳县志》、《偃师县志》等史志书上都有记载。
民间都把黄守才当成了神,其实,他是一个拥有丰富水利知识的治水专家。他对水利方面的书籍情有独钟,曾得到程夫子的遗书《禹贡》,苦心钻研书中的治水之道,后来,有结合自己数十年的治水经验,写出了《禹贡注疏大中讲义》、《洪范九畴九河图》、《治河方略》等书。
正是因为拥有丰富的知识,加上勤于实践,他的经验越积越多,治水人到患除,得到了上至朝廷官府,下至黎民百姓的敬重和佩服。在越来越多的传说中,他不断被夸大,再加上死后众多皇帝赐予封号,到后来在人们的心目中,他成了一个上晓天文,下通地理,祷之即应,祈之即来的无所不能的神,人们纷纷建庙祭祀。
治河功臣——朱之锡
朱之锡治河近十载,驰驱黄河、淮河、运河上下,不辞劳苦,筑堤疏渠,积劳成疾,还抱病不息,北往临清,南至邳、宿进行视察,以致一病不起,于康熙五年病逝。由于他呕心沥血,三河水患得到极大程度的抑制,当时徐、兖、扬、淮一带群众称颂他的惠政,死后把他视为“河神”。乾隆四十五年(公元1780年),乾隆皇帝南巡河工时,追封他为“助顺永宁候”,春秋祭祀,民间称之为“朱大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