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网站首页 > 周边景点 > 妙乐寺

妙乐寺

  妙乐寺因塔而建,其标志性建筑为妙乐寺塔,妙乐寺塔,原名佛祖真身舍利塔,位于河南焦作武陟县城西7.5公里处,始建于汉代,后周显德二年(995年)在唐塔的基础上重修,是我国十九处释迦牟尼舍利塔中的第十五处,也是我国现存最古老、保存最完整的五代御塔。

  历史上,妙乐寺规模宏伟,香客如云,因多次地震和沁河洪水,寺庙已经被毁坏,唯塔独存。当下,武陟县政府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开始对妙乐寺施工重建。

  1963年6月,妙乐寺塔被公布为河南省第一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6月25日,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5年12月28日(农历十一月十八日),武陟县妙乐寺隆重举行恢复重建法会。法会期间,释妙神法师率领梵呗乐团演奏天籁妙音,释德政禅师在妙乐寺塔前种下一棵罗汉松,俗家弟子杨紫萱现场演唱了《心经》《大悲咒》等佛歌。

  妙乐寺塔是隋唐时期确认的阿育王建十九座在中国的佛祖释迦牟尼舍利塔之一,“妙乐”一词来自于古印度俗语的意译,是古代西印度国的国名,想是因为此塔与古印度阿育王“一夜起塔”的佛教典故相关,故取“妙乐”为寺名。

  妙乐寺塔刹为铜制鎏金,高6.74米,由须弥座、七级相轮、宝华盖、水烟、仰月、三重宝珠、刹尖组成,所有构件均一次浇铸成型,没有焊口及铆钉,工艺精湛,全国罕见之珍品。塔刹四隅各蹲一尊鎏金铜狮,造型独特,面部狰狞,保存完整,各狮各系一铁链牵拉塔刹,塔刹顶部现存“(后周世宗)显德二年(955)岁次乙卯二月庚子朔二十一日庚申建”字样。

  堪为一绝的是,妙乐寺塔塔身的供佛摆放别具一格。妙乐寺塔南壁2层至13层设圆拱型内陷式佛龛窗供佛;而在塔东、西壁仅在11至13层同样设佛龛窗各供佛3尊,而塔北壁没有供佛。据妙乐寺塔的官方宣传资料称:“整座塔三侧塔壁置佛像共17尊,其中2尊铁佛,其余为玉佛。”

  妙乐寺塔在中国古佛塔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一席地位,这与其属于中国十九座阿育王舍利塔的地位有关。相传公元前三世纪,佛祖释迦牟尼灭度后,古印度阿育王为普度众生,发愿将佛祖真身舍利分成八万四千份,使诸鬼神于南阎浮提,遍送世界各地建塔加以供养,其中有19份送往中国。至东汉时期,汉明帝白马驮经之后,佛教在中国渐兴,在汉恒帝(公元147—168年在位)的帮助下共计十九座珍藏佛祖舍利的真身舍利塔得以建起。

  唐代高僧释道世在《法苑珠林》中详细记载了这十九座舍利真身塔的分布情况,在原文中“隋怀州妙乐寺塔”位居第十六,后在敦煌写本中排列第十五。妙乐寺内也存有碑文记载“佛于双树焚化全躯,灰尽灭时余舍利灵骨,收建宝塔一十九所,妙乐寺塔其一也,系阿育王始造,妙乐寺塔序列第十五。”

  唐代高僧释道世在成书于唐总章元年(668)的《法苑珠林》中记载:“隋怀州妙乐寺塔,在州东武陟县西七里妙乐寺中。见有五级白浮屠塔,方可十五步,并有侧石编砌,石长五尺,阔三寸,以下鳞次葺之,极细密。”这说明妙乐寺塔原为五级白塔,在隋代即已存在。

  为何在五代后周时期,君主柴荣会重修妙乐寺塔?据说在五代后周显德元年(954),柴荣欲发动高平之战,据说当时兵困马乏,休兵于武陟,群臣反对开战,但柴荣力排众议,与近侍苏允年来到妙乐寺塔前求佛祖护佑,此后毅然进军,在初战不利的情况下扭转败局,取得对北汉与契丹联军的大胜。于是,战后,柴荣便命苏允年通过地方集资重建妙乐寺塔,并将五级白色佛塔变成了如今的十三级砖砌佛塔。

  1994年,河南财经学院柴道琳教授在妙乐寺塔所拆堆石中发现了两块残碑,上有“北齐天保七年(557)十一月二十七日”字样,另一块则是24位比丘名号。而与之相呼应的另一座阿育王佛祖舍利塔新密超化寺至今也存有两通北齐碑,分别记有“大齐河清二年(563)二月”和“大齐武平七年(576)岁次丙申年三月十二日”字样。这段碑文的史证可能又将妙乐寺塔的存在时代向前推至南北朝。

  而清道光九年(1829)《武陟县志》卷二十一,收录了元代《重修大妙乐寺碑》碑文,文载“阿育王始造窣堵坡,曹皇后安置金轮相,仍修大刹,基祉犹存。”据考,此曹皇后很可能是指东汉汉献帝(190—220)的第二任皇后,曹操的二女儿曹节。如果确是此曹皇后,则妙乐寺塔将始建于东汉汉献帝时期,这与汉桓帝开始倡导始建十九座阿育王舍利塔的时间有天然的巧合。史载西晋泰始二年(266),西晋统治者司马炎将怀州府始设在武陟,后迁往如今的沁阳,武陟曾一度成为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而妙乐寺塔所在地正是当年武陟县古怀城的遗址附近,这也同东汉末年、西晋初年的政治地缘相吻合。

  据历代的《武陟县志》记载: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塔东南隅坠下一角;清康熙四十年(1701)八月,塔东北第八级坠下一角,这些都可能与地震有关。妙乐寺塔历代曾有大规模的洗塔与修复史:后周显德二年(955)重修十三级砖塔,有塔刹铭文为证;北宋皇佑五年(1053)修复;元代延佑元年(1314)重修;明万历二十二年(1594)冬十一月十六日修复;明万历泰昌天启至崇祯元年(1628)多次修复;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三月十八日修复。

  1939年日军扒开沁河大堤水淹沁南,后国民党区长孟新吾再次扒河,洪水将妙乐寺院全毁,泥沙淤没三米深,唯塔独存。据此地长者讲,在黄河水淹埋后塔门尚可进入,后平整土地时,塔门被埋于地下,仅露一拱门上沿于地面。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