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古往今来,世界各民族都无一例外受到其在各个历史发展阶段上产生的精神文化的深刻影响。习近平指出:“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幕幕历史悲剧。”今天,我们要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都离不开文化所激发的精神力量。而要继承好、发展好自身文化,首先就要保持对自身文化理想、文化价值的高度信心,保持对自身文化生命力、创造力的高度信心。中国历史悠久,当然遗留下来的历史文物古迹也是数不胜数,今天要给大家介绍的就是名字极为相似的两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嘉应观和嘉峪关,好多游客都容易混淆,今天我们一起看看他们到底有什么区别。
8月20日上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来到嘉峪关考察。他登上嘉峪关关城,察看关隘、建筑布局和山川形势,听取长城文物遗产保护和历史文化传承情况汇报。
嘉峪关,号称“天下第一雄关”, 位于甘肃省嘉峪关市西5千米处最狭窄的山谷中部,城关两侧的城墙横穿沙漠戈壁,北连黑山悬壁长城,南接天下第一墩,是明长城最西端的关口,历史上曾被称为河西咽喉,因地势险要,建筑雄伟,有连陲锁钥之称。嘉峪关是古代“丝绸之路”的交通要塞,全长约60千米,是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嘉应观,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位于河南省焦作市武陟县城东南13公里,始建于清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是雍正皇帝为了纪念在武陟修坝堵口、祭祀河神、封赏治河功臣,仿北京故宫敕建的一处集宫、庙、衙署三体合一的淮黄诸河龙王庙,雍正皇帝封其“四渎称宗”,有“黄河故宫”之称。嘉应观现存古建筑249间,整体分南北两个大院,其中北院布局严谨,建筑群体富丽豪华,巧夺天工,是黄河流域现存规模最大、规格最高、保存最为完整,科学、历史、艺术价值最高的黄河河神庙,全国独有,200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9年6月20日,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的江泽民同志莅临嘉应观视察并题词。
了解过他们的概况后我们可以来欣赏一下他们的全景对比图。
“天下第一雄关”——嘉峪关关城全貌图
“万里黄河第一观”——嘉应观全貌图
嘉峪关是由内城、外城、城壕三道防线成重叠并守之势。
内城
内城西宽东窄,略呈梯形,城高9米,东西开“光化门”和“柔远门”两门。门外各筑有瓮城,城楼对称,三层三檐五间式,周围有廊,单檐歇山顶,高17米。城四隅有角楼、南、北墙中段有敌楼,一层三间式带前廊。两门内北侧有马道达城顶。
关城
关城周长733米。关城正中有一官井,旧有亭,今已废。西门外套筑一道凸形城墙,构成一个罗城,这就是外城。外城比内城高2.7米。外城正中大门额刻“嘉峪关”三个大字。门顶原有城楼,与东西二楼形制相同,三楼东西成一线。民国十三年(1924年)城楼被毁。西面罗城砖砌,东、南、北有土筑围墙,连接长城。城外有城,迭门重城,成并守之势。东瓮城外有文昌阁、关帝庙、戏楼,城内靠北有游击衙门府一座,都是清代建筑。新中国成立后,关城曾多次维修加固,保存完好。关城以内城为主,周长640米,面积2.5万平方米,城高10.7米,以黄土夯筑而成,西侧以砖包墙,雄伟坚固。内城开东西两门,东为“光化门”,西为“柔远门”,意为以怀柔而致远,安定西陲。门台上建有三层歇山顶式建筑。东西门各有一瓮城围护,西门外有一罗城,与外城南北墙相连,有“嘉峪关”门通往关外,上建嘉峪关楼。
防御体系
嘉峪关关城依山傍水,扼守南北宽约15千米的峡谷地带,该峡谷南部的讨赖河谷,又构成关防的天然屏障。嘉峪关附近烽燧、墩台纵横交错,关城东、西、南、北、东北各路共有墩台66座。嘉峪关地势天成,攻防兼备,与附近的长城、城台、城壕、烽燧等设施构成了严密的军事防御体系,又被誉为“天下第一雄关”。
天下雄关碑
关西门外百余米处,有清代刊立的“天下雄关”石碑。清嘉庆十四年(1809年)肃镇总兵李廷臣视察嘉峪关防务时,见这里南有祁连雪山,北有黑山,关势雄伟,便写下“天下雄关”四字并勒石为碑。
看过嘉峪关之后,我们再了解一下嘉应观。
嘉应观,俗名庙宫,又称黄河龙王庙,是雍正皇帝为治理黄河水患,御祭龙王,特下诏书建造的行宫、庙观。始建于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历时四载。嘉应观位于河南焦作武陟县城东南12公里处,距省会郑州50公里,总面积9.3平方公里,始建于清雍正元年,是雍正皇帝为祭祀河神、封赏历代治河功臣,而修建的的座集宫、庙、衙三位一体黄淮诸河龙王庙。
嘉应观山门
嘉应观山门为单檐歇山顶,顶部复盖蓝色琉璃瓦,檐下为五踩重昂斗拱,用材甚小,玲珑别致。外檐木质上均有彩绘,笔调明朗,色彩鲜艳。门前门牌上书有“敕建嘉应观”五个大字,为雍正皇帝手书圣旨。
嘉应观门匾——敕建嘉应观
接下来就是御碑亭,亭里就是嘉应观的镇观之宝——大铜碑,为天下第一碑,是现今我国境内体积最大的铜碑。
天下第一铜碑——铁胎铜面碑
铜碑碑文拓片(雍正皇帝御笔亲书)
中轴线南北依次有山门、御碑亭、严殿、中大殿、东西龙王殿、风神殿、雨神殿,东西跨院为河台、道台衙署。
之后就是严殿,是文武百官沐浴更衣之后祭祀之前等待休息的场所,雍正皇帝所题写的“嘉应观”匾就悬挂于此殿门首。
严 殿
接下来就是中大殿,重檐歇山回廊式建筑,又称“无尘殿”为什么称无尘殿呢?因为近三百年历史,殿内无人打扫,但是不沾灰尘,不结蛛网,虫鸟不飞入此大殿。殿内藻井彩绘六十五幅龙凤图,由33只凤32只龙拼凑而成为纯满族风格,堪称一绝。
中大殿
纯满族风格的龙凤图,三百年不褪色
禹王阁
接下来我们看一个建筑奇观——齐缝墙。下图就是禹王阁的后墙与山墙,一般现在我们造房子的时候山墙与后墙都是相互咬合的,但现在我们看到的禹王阁的山墙与后墙却没有咬合,而是垂直向上,证明这墙体成了单面对立,很容易会倒塌的建筑,但禹王阁这座建筑已经快三百年了依然没有倒塌,而且没有经过任何修复,被人们成为建筑奇观。
齐缝墙
接下来再看一下治理黄河指挥部旧址吧,是傅作义和原苏联专家治理黄河指挥部旧址,第一任水利部长傅作义曾在这里办公,同住于此的还有首任黄委会主任王化云、苏联住中国首席水利专家布可夫、清华大学教授张光斗、地质学家冯景兰。
傅作义办公旧址
嘉应观建造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治理黄河,其东西两跨院建立有河道衙署和道台衙署。清朝管理黄河、运河河务的河道总督, 兼管河务的彰卫怀(彰德:今安阳;卫辉、怀庆:今沁阳)兵备道,当时的衙署曾经设在嘉应观两侧的东西道院。所以嘉应观不纯粹是为了祭祀而建造的,这种亦观亦庙亦衙署的建筑布局,在其他祭祀建筑里是绝无仅有的。
历史文化遗产是祖先留给我们的,我们一定要完整交给后人。“万物有所生,而独知守其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