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网站首页 > 新闻中心

奇绝妙景“嘉应观”连载(一) 文/董敬斋

发布时间:2020-03-07 11:34:07 来源:武陟县嘉应观 浏览:66862次


前言

河南省武陟县黄河岸边有名胜“嘉应观”,山东“北海学子”游览后,心中难以平静,遂将所见、所闻、所悟写成游记,并编成口头韵文,以便传扬。

皇冠铜碑镇蛟井,奇异八卦定音钟,

天下无二“龙凤图”,治黄当思禹毛雍。

龙王殿里供功臣,“无尘殿”中没鸟虫,

怪雨滋生“姊妹椿”,“齐缝墙”忘兄弟情。

以“撵风水”镇土龙,少个单人也读“應”,

钦差道长何处来?“庙产碑”像土地证。


  游览伏羲山,是我多年的梦想,终于在今年“五一”期间成行。从伏羲大峡谷出来后,乘上旅行车,驶出长达数公里的堵车路段。行驶约1小时左右,看到前面有限高栏杆和限宽墙,旅行车继续前行至跟前,发现路面正中有高约七八十公分的铁桩挡住了去路。师傅只得返程另谋它途。本来2个多小时的车程,足足跑了4个半小时。车到宾馆停下,开车师傅下车为游客取行李之际,突然跑来一个身穿西装,肤色略黑的汉子,堵住车门,历声呵问道:“你们是哪里的?来这干什么?把身份证拿出来!”

  众游客惊诧之余,黑脸汉拿出一个证件说:“你们看看证件,我是做什么的?不说不让你们下车。”前边的一位女游客看了看,镇静地说:“我们是来考察项目的,有什么事,去问开车师傅吧,我们要下车。”没想到黑脸汉一步闯进车内,俯身将头伸向驾驶座,伸手拔下车钥匙,又去翻找其它东西……我们乘机下了车。

  这天晚上,我梦到在黄河边,有群人围着篝火狂舞吼叫,被惊醒后,发现并非做梦,声音来自窗外。我走到窗前,见外面一餐馆灯火通明,四五个小青年正在吆五喝六的划拳行令和吼歌。我看了下表,是凌晨3点1刻。我是相信易学的人,料定天明后的旅行,会遇到一些奇景奇事。


第一奇 少个单人也读“應”

图片1

  早餐后,我们继续旅行。7点38分,来到了黄河边上的嘉应观。导游小马说:“您们看,‘敕建嘉應觀’匾额,字迹磅礴大气,饰图翔龙栩栩,是雍正皇帝御笔。‘观’,是道教活动的场所;“嘉应”的意思是祥瑞;‘敕建’是指皇帝下诏书拨款建造的。嘉应观不是道观,与和尚尼姑无缘,与黄河治理有关。这个景点,有好多奇事。”

  我看到匾额上的“應”字少了一个“亻”,正要问时,马导说:“繁体字的‘应’,双人旁写成了单人旁,是雍正皇帝有意而为,他想昭告天下:皇帝只能一人,怎能并列两人?以显示与众不同和唯我独尊之霸王之气!”是啊,皇帝金口玉言,承德避暑山庄的匾额,“避”中的“辛”多写了一横;西湖的“花港观魚”,“魚”字下写成了三点水,也许是“有意写错”的。

  我们走进嘉应观山门,迎面看到一个气势不凡、古色古香的亭子。此时正值上班时间,在等待讲解员时,走过来一位像领导的“白高美”女士,她姓李,在与马导打过招呼后,用普通话对我们说:“欢迎您们来嘉应观游览,讲解员一会就到。为了不耽误大家行程,我先给您们讲解。”


第一绝 皇冠铜碑镇蛟井

  “白高美”声音柔美纯正,“嘉应观,是清朝治黄取胜的标志性建筑,有‘万里黄河第一观’之称,总面积9.3平方公里,始建于雍正元年,是雍正皇帝为祭祀河神、封赏历代治河功臣而修建的,其风格规模是缩小了的北京故宫。您们看,在山门两侧,有两个小门。清朝时,官员到了牌坊,就要下轿下马,步行走进嘉应观,文官进东掖门、武官进西掖门,而正中间的大门,是专给皇帝设的,皇帝不来,从来不开。”

  “在嘉应观的中轴线上,南北依次有山门、御碑亭、严殿、中大殿、舜王阁。两侧对称有钟鼓楼、龙王殿、风雨神殿等。东西跨院为河台、道台衙署。南院有戏楼、牌坊。钟楼上悬挂‘八卦定音铜钟’,鼓楼两层均有大鼓,平时晨钟暮鼓,以传平安;汛情来临,钟鼓齐鸣,是抗洪抢险的号令。”

  听“白高美”讲解,是一种享受,她正讲着,一位讲解员过来将她替下。“这个亭子叫‘御碑亭’,顶部似清朝皇冠,富丽堂皇。亭内高4.3米的御碑,是‘镇观之宝’,上面盘绕二十四龙,碑座是龙头、牛身、狮尾、鹰爪的河蛟。民间认为黄河泛滥是河蛟兴风作浪。为了镇压河蛟,铜碑便立在河蛟身上。河蛟所卧的青石座下有口水井,井水与黄河水共起落,人们通过河蛟头上的小洞往井里丢铜钱,可根据水声的大小预测水情。制作精致的御碑,碑文由雍正帝亲笔撰文书丹,是中华第一铜碑,堪称国宝。”

图片2

  康熙末年,黄河四次在武陟决口。雍正元年,又决口泛滥,为患华北,威胁京津,以致朝野震惊。为治黄安民,雍正率重臣河工堵口修坝。

  这天,他登上堤坝说:“昔周武王在此登高望远,而有‘武陟’之邑,吾虽‘天下第一闲人’,但看到众臣工为堵决口,置生死而不顾,大为感动。若堵口成功,就在武陟修建大小河流的总龙王庙。”

  铜碑上写到:“朕抚临寰宇,夙夜孜孜,以经国安人为念。惟兹黄河发源高远,径行中国,纡回数千里……河润九里,其顺轨安澜,滋液渗漉,物蒙其利。然自武陟而下,土地平旷,易以泛滥……田畴失业而横灾运河,为槽艘往来之患,其关于国计民生甚钜。屡下谕旨,亟发帑金,修筑堤防……特命河臣于武陟建造沁黄诸河龙王庙,祗申秩祭,以祈庥佑。”其文优美,其字非凡,清宛挺秀中刀锋可见,尤其落笔,有惊心动魄之感。

  由于黄河长年泥沙淤积,使得河道逐年抬高,成了“地上悬河”,人们把黄河比喻为“铜头铁尾豆腐腰”。武陟县位居“豆腐腰”处,历来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当地百姓民不聊生,地方官府焦头烂额。

  康熙帝非常重视黄河治理,曾以三藩、河务、漕运为三大事,并书写在皇宫的房柱上。他六次南巡均到治河工地勘察。病重之际,黄河再次决口,直逼京都。四阿哥胤禛临危受命,亲临武陟坐镇督办河工,指挥堵口筑坝。他许诺堵口告竣后,在武陟要建一座大清疆土上最高规格的总龙王庙,以示纪念,祭祀河神,封赏历代治河功臣。

  康熙帝的旨意是让黄河北去,在天津入海。众官员意见不一,左副督御使牛钮提出了自己的方案:在黄河南岸的邙山开挖引河,分刹水势,然后堵住决口,让黄河回归故道。他的建议得到了康熙帝的批准,随后修筑钉船帮到詹店的大坝,限制沁河口,并将黄河水“挑”向南边的邙山。

  堵口工程难度极大,前后经历五堵五决。为堵决口,清政府集中了倾国之人力、财力来与黄河对抗。在国库入不敷出情况下,朝廷急令周边各省将上解京城的白银和粮食直接押送到武陟。

  1722年(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康熙帝病逝,爱新觉罗·胤禛继承皇位,次年改年号雍正。

  经历艰难的堵口之后,人们意识到,如果没有一条新的大坝,黄河在武陟段就难以安澜。雍正元年秋汛前,9公里长的巍巍黄河大坝终于修筑起来。

  “中国第一能臣”河道总督陈鹏年日夜在一线督工。完工之日,他病入膏肓。雍正帝派了御医到工地为他治病,但为时已晚。陈鹏年死后,雍正帝派人去湘潭他家查看,发现其老娘已经80多岁,家里空荡荡一无所有。众官员深为感动。雍正帝宣布按一品诰命的标准为陈鹏年的老娘养老送终,建设陈公祠,表彰其功德政绩。

  不久,黄河、沁河一起涨水,河水滔滔冲向大坝。面对洪水,改变历史的牛钮和嵇曾筠等官员率民工日夜守护大坝,加高加固。等到汛后水退,奇迹出现了:一方面被挑往南岸的河水主流冲击河沙,涮深了河道;另一方面大坝背水,泥沙淤积,成了高滩。此后(至今)270多年,黄河再也没有从这里决口。

  胤禛即位时,国库仅存700多万两白银。为兑现承诺,毅然拨出288万两白银,河道总督齐苏勒调集御用工匠以及山东、河南、山西、陕西、安徽五省民工,仿照北京皇宫的样式,在武陟建造黄河龙王庙。雍正三年二月,龙王庙建成,雍正亲书“嘉应观”三字,为这个龙王庙定了名,还将筑的坝封为“御坝”。

  胤禛将大清“皇冠”建在黄河最危险的地方,显示了对治理黄患的重视和决心,正如御碑亭楹联所书康熙之言:“河涨河落维系皇冠顶戴,民心泰否关乎大清江山。”

  胤禛登基不久,便命河臣齐苏勒以故宫为版本,钦点御匠,严格按照《则例》建造,调集豫鲁晋陕皖五省民工,在武陟圈地140亩,历时4年之久,建造了集官、庙、衙于一体的“原汁原味”的清朝官式建筑群“嘉应观”。

  民间相传,修建嘉应观的砖瓦,全部来自山西官窑,当时道路不通,就采用了“羊驮瓦”的方式。小说《大清河防》记载:负责铸造铜碑的工匠,把铸碑用的大部分黄铜,偷偷卖掉了,买来了生铁铸了个心,外边包了黄铜。立碑时,天气碧蓝,众人将碑立了起来。不一会儿,天空中传来乱哄哄的声音。黑压压的云,猛地沉了下来,紧接着从黄河滩里刮来的尘土,遮天蔽日。电光忽闪,炸雷连天,天上飞着奇形怪状的“龙”,在配殿里避雨的人们,看见两大块云从不同方向,向嘉应观飞来,在御碑亭上空相遇了,一团刺眼的火球从两块云团间迸射出来、滚滚而下。朝着碑亭飞去,亮光把御碑亭照成了白灯笼。山崩地裂一声巨响后,下起了瓢泼大雨。雨幕中的御碑亭里,冒着幽蓝幽蓝的烟儿。

  此时,有十几个小火球,从御碑亭中滚动而出,火星四溅。其中一个火球,直奔东配殿,传来几声惨叫,一工匠倒地。这个被火球击中的人吓破了胆,醒来后水米不沾,还不停地吐,吐出来的都是胆汁。

  雨停了,人们看到刚刚立起来的御碑被劈了,惊雷把铜碑劈出道裂缝,黑乎乎的生铁露了出来。那个被火球击伤的工匠,就是偷卖铸碑黄铜又用生铁铸进碑心的人。他胆太大了,竟敢打皇上的主意?据说,皇上批了四个红字:“千刀万剐”。

  血红、水黄、泪咸,浸染了武陟的黄河滩。红柳在岸边坚韧地生长着,来自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的洪流,裹挟着泥沙,气势磅礴奔来,汹涌呼啸而去……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