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天和(公元1479年~1545年), 字养和,号松石,明代湖北麻城人,医学家、治河专家。正德三年(公元1508年)进士,曾官至兵部尚书,后告老返乡。平时留心医药,著有《保寿堂经验方》四卷、《问水集》等书。 在嘉应观受祭的治河功臣中,虽有几位兵部尚书,但只有刘天和一人在西大殿披甲握剑,这是因史书记载他的军功大于河工之故。供奉在嘉应观西大殿。 嘉靖十三年(公元1534年), 刘天和泰命治理黄河。他治河时间不长,治河方针也无新颖之处,但他突出的特点,是比较注意总结经验,在施工技术、管理上有不少发明创造。他把前人的成果和自己的实践上升为理性的东西,写成《问水集》一书,是我国古代继《河防通议》后的又一部重要河工专著。 刘天和在堵塞决口的施工方法上,总结出“治河决必先疏支河以分水势,必塞始决之口,而下流自止”的原则。在疏浚河道的施工技术上,总结了一些群众的发明创造,还运用前代发明的水准测量原理,控制堤防修筑工程和河道的疏浚深度,创造了“水平法”的施工测量。在堤防建设上,从选择地基、堤防施工到堤防维护,刘天和都总结了一些合理的原则和具体措施,有利于保证堤防的工程质量。同时他还规定了筑堤的验收方法,要求“凡验筑堤之工,必逐段横掘至底而后见”, 这也就是现代的“槽探”。 刘天和创立了维护河堤的“植柳六法”, 提出根据不同情况,保护堤岸,防止冲溢,对后代治水影响很大: 第一是卧柳,就是在初春栽柳季节修筑堤坝时,每在堤上加一层土,就在堤内外各铺如手指粗细的柳条一层,每隔一小尺一枝,每支埋于地下两小尺,露出地面仅两小寸,使之深深扎根于堤中,从堤根到堤顶,不许中断。 第二是低柳,不在栽柳季节修筑的堤坝,等到初春时节,用小引概在堤内外普遍补栽,补栽的柳树也如手指粗细,树距也是一小尺,下埋两小尺,上露两小寸。 第三是编柳,凡是在距河几里的紧要地方,不管新堤旧堤,一律在堤根栽一排鸡蛋粗细、四小尺的柳桩,每六七寸一根,下埋三尺,上露一尺。然后在柳桩里面卧裁一层小柳,也是下埋两小尺,上露两小寸,最后用柳条像编窝笆那样将柳桩编高五寸,然后填土充实。在其上再栽柳桩,用柳条编,内又栽一层小卧柳。如此类推,根据堤的高低决定柳桩的多少。 第四是深柳,在距离河道稍远的地方挖约两丈深的坑,然后栽上鸡蛋粗细、树干长直、枝叶繁茂的柳树,用稀泥灌满树坑,仅留上面枝条,不能少于两至三尺高。树距纵横五尺,栽树的多少根据河势及河堤情况而定。这样过不了几年,堤下盘根错节,愈扎越深,即使洪水到来,也能够捍卫河堤。 第五是漫柳,在河水漫流难以筑堤的地方,沿河两岸,密密麻麻地栽几十层小柳树,这种小柳树不怕水淹,每次水涨退潮之后,泥沙堆积,小柳树都可以高出泥沙几尺,随淤随长。几年之后,不费人力,就可以成为巨堤,成效很大。 第六是高柳,按照平常的栽树方法,在大堤内栽上高大粗壮的柳树,要求成排成行,不可稀少,以固堤坝。运河则可栽种在堤面上,除加固堤坝外,还可以用于牵挽,为行人船夫遮阴等。 刘天和体察下情,关心民工疾苦,“禁鞭挞,问病苦,躬抚慰,劳饮食”, 提高了广大河工的劳动积极性。他“定番役以节夫劳”, 规定“每役五日即与休息一日”;又规定每州县的修河队伍要配备医生一名,“随夫调治”。他还亲自配了数万枚药丸,派人送到各处营房巡回治疗,深受广大群众爱戴。
长按识别图中二维码获取更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