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民胜利渠建设期间,水利部长傅作义、黄委会主任王化云、苏联驻中国首席水利专家郁可夫、清华大学教授张光斗、地质学家冯景兰等多次在嘉应观办公。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名将傅作义,感受他的赤子情怀。
傅作义早年就意识到治水的重要性。
傅作义于1895 年6 月,出生在山西万荣县(时称荣和县)黄河边上一个名叫安昌村的偏僻小村。由于家乡就在黄河边上,傅作义年少时就目睹了黄河水患给沿岸百姓造成的巨大伤害。
1949 年3 月,也就是北平和平解放两个月后,毛泽东专门征求傅作义建国后的工作打算,傅作义明确表示希望从事水利工作。
10 月1 日开国大典后,党中央曾一度拟安排傅作义和程潜、张治中、龙云等起义的原国民党高级将领,一道担任国防委员会副主席,但毛泽东说:“对傅作义这样安排还不够,因为傅作义的功劳比这些人要大。如果傅作义决定死守北平城,我们今天就不能有这个北平城了,也不能在这样的地方开会了。傅作义立了大功,一定要给他安排一个部长。”
之后,党中央再一次征求傅作义本人意愿时,傅作义一如既往地表示有兴趣到水利部工作,愿在后半生投身于水利建设事业,为国家做点实事。就这样,党中央充分尊重傅作义本人的意见,任命他为水利部长。这一年,他54 岁。
傅作义带领水利专家(包括苏联专家)赴黑龙江抗洪抢险,踏遍黄河、长江、淮河、珠江、闽江等江河进行水利考察。他几乎每年都有三分之二的时间在三门峡工地、治淮工程和密云水库工地等第一线研究指导工作。
在担任水利部长期间,傅作义踏遍了全国的山山水水。从天山脚下到莎经之滨,从松辽平原到珠江三角洲的水利电力工地,都留下了他的足迹。在发生严重水灾时,傅作义亲赴抗洪抢险第一线,为新中国的水利电力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