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网站首页 > 新闻中心

黄河岸边我的家 | 14家媒体记者主题采访活动——走进嘉应观

发布时间:2020-06-11 12:24:21 来源:武陟县嘉应观 浏览:65149次

"黄河岸边我的家"  


挖掘 梳理 讲述黄河的“焦作故事”

"黄河岸边我的家"

6月11日上午,由焦作市委宣传部主办,河南日报、河南广播电视台、大河报、东方今报等省级新闻媒体和焦作日报、焦作广播电视台全媒体记者参与"黄河岸边我的家"主题采访活动。旨在进一步宣传贯彻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全面挖掘焦作黄河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切实讲好“黄河故事”的焦作篇章。采访活动为期3天,对焦作沿黄河的孟州、温县、武陟三个县市的历史文化、经济发展、生态保护等方面进行集中采访报道,运用报、网、端、微等融媒体资源,立体宣传,全面展示“黄河岸边我的家”的文化之源、生态之美、奋进之路。

“万里黄河第一观”——嘉应观

“嘉应观在二铺营村东,雍正初年,以黄河安澜,奉敕建,规模壮丽,有铜碑刻。”这是《武陟县志》对嘉应观的记载。

原来,从康熙末年起,黄河便四次在武陟县境内决口,雍正元年,又决马营口,洪水淹天津,直逼北京,成了清王朝的心腹之患。为了治黄安民,雍正皇帝派河道总督率兵堵口、修坝,自己也亲临河防搬石。口堵坝成时,为祭祀龙王,封赏治河功臣,雍正帝下诏,敕建嘉应观。

“万里黄河第一观”——嘉应观

可以说,嘉应观是记载清代治河丰功伟绩的明证,是我国唯一留存的集宫、庙、衙署为一体的清代建筑群,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文化意义,也是武陟治河文化最鲜活的遗存。

“黄河故宫”——嘉应观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4A级景区、万里黄河第一观、黄河故宫——嘉应观。

嘉应观俗名庙宫,又称黄河龙王庙。位于县城东南12公里处,总面积9.3平方公里,始建于清雍正元年,是雍正皇帝为祭祀河神、封赏历代治河功臣,而修建的一座集宫、庙、衙三位一体黄淮诸河龙王庙,建筑风格形似故宫,主要包括山门、御碑亭、治河功臣殿、中大殿、禹王阁等,规模宏大,有“黄河故宫”之美誉。

嘉应观作为我国治黄历史上的一个标志性建筑,包含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色彩,记载着许多领先于当时的理论结晶,给现代治黄事业带来了诸多启示。嘉应观浓缩了中华五千年治河经验,反映了黄河治理发展的轨迹,折射着黄河历史发展的脉络,人民治黄60年战胜历次黄河大洪水、三次大复堤,取得治理黄河的巨大成就,证明党和国家的重视是治黄事业成功的关键。

“黄河故宫”——嘉应观

神龙是智慧、勇敢、吉祥、尊贵的象征。嘉应观陈列的神龙史料中,有首创龙图腾的太昊伏羲,有用龙作为部落图腾的黄帝。“中华第一龙”蚌龙和二里头“中国龙”等在嘉应观也有图文介绍。嘉应观铜制御碑上有雍正亲书的“特命河臣于武陟建造淮黄诸河龙王庙”。观中的主要神灵是民间被广泛崇信着的治黄大王、将军,嘉应观里的《敕封大王将军纪略》对治黄大王、将军有详细记载。 

嘉应观不仅是祭祀黄河河神的庙宇,还是纪念表彰历代治河功臣的场所,从大禹到各位大王,都是历史上参加治黄建立卓越功勋的功臣,贾让、王景和潘季驯代表了治河理论的三个高峰,王景治河后800年安流的卓越成效尤为世人传颂。明代的宋礼、刘天河和汶上老人白英在嘉应观都有其事迹记载。清代的河道总督齐苏勒、嵇曾筠是与武陟黄河堵口、建嘉应观密切相关的治河人物。雍正皇帝专门下令在嘉应观西侧为其建神祠的陈鹏年,为官清廉、勤于政务,最终累死在我县堵口工地。以虎门销烟著名、以“苟利天下生死已,岂因祸福避趋之”为座右铭的林则徐,在任河道总督时也有大量治水功绩。

“新中国引黄第一渠”——人民胜利渠

“新中国引黄第一渠”——人民胜利渠,在武陟境内。

1952年4月,奔腾的黄河水从人民胜利渠渠首破闸而出,60多年来,润泽豫北地区广袤的土地,结束了“黄河百害,惟富一套”的历史,使开灌的100多万亩盐碱地、沙荒地、沼泽地变成了远近闻名的鱼米之乡……

人民胜利渠,打破了西方水利专家“黄河无法治理”的断言,成为中国人民治黄历史上的一座丰碑,更开启了黄河“水患”变“水利”的崭新篇章。

历史滚滚向前,从远古至今,历朝历代孕育的黄河文化,让武陟成为一个巨型的、丰富完整的“中国黄河文化博物馆”,就是这样不间断地传承发展,铸就了武陟厚重的文化底蕴,使武陟成为不折不扣的黄河文化之乡。

关注我们

获得精彩内容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