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网站首页 > 新闻中心

黄河“龙王庙”连载故事之贾让与治河三策

发布时间:2020-06-30 12:27:31 来源:武陟县嘉应观 浏览:65255次

贾让大王


贾让,西汉末年人。绥和二年(公元前7年), 汉哀帝下诏“博求能浚川疏河者”, 贾让应诏上书,提出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治河三策。供奉在嘉应观东大殿。

江泽民总书记在参观嘉应观时,精心研读了贾让的治河三策,意味深长地说:“这是一套完整有效的治河方略,值得借鉴!但是限于当时客观条件,没有提出山清水秀、水土保持的治理办法,这是我们当代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

贾让与治河三策


贾让,西汉末年人。绥和二年(公元前7年), 汉哀帝下诏“博求能浚川疏河者”, 贾让应诏上书,提出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治河三策。

贾让在上皇帝书中提出的上策是:“徙冀州之民当水冲者。决黎阳遮害亭,放河使北入海。”他认为采取这一措施后,“河西薄大山,东薄金堤,势不能远泛滥,期月自定”。贾让在上策结尾说:“大汉方制万里,岂其与水争咫尺之地哉?此功一立,河定民安,千载无患,故谓之上策。”

贾让的中策是:“多穿漕渠于冀州地,使民得以溉田,分杀水怒。”贾让认为如此可以避三害、兴三利:“民常罢(疲)于救水,半失作业;水行地上,凑润上彻,民则病湿气,木皆立枯,卤不生谷;决溢有败,为鱼鳖食:此三害也。”“若有渠溉,则盐卤下湿,增淤加肥;故种禾麦,更为稻,高田五倍,下田十倍;转漕舟船之便:此三利也。”同时,贾让还强调指出:沿河各郡大都有治河吏卒数千人,每郡每年治河经费数千万,以如此人力物力,完全“足以通渠成水门”。又由于“民利其灌溉,相率治渠,虽劳不罢(疲)。民田适治,河堤亦成”, 真可谓一举两得。果如此,贾让以为可以“富国安民,兴利除害,支数百岁,故谓之中策”。

如不采取以上两策,只是在原来狭窄弯曲的河道上“缮完故堤,增卑培薄” , 进行小修小补,贾让认为其后果必然是“劳费无已,数逢其害,此最下策也”。

贾让的治河三策,是中国最早对黄河下游兴利除害的治河文献。东汉史学家班固以1000余字的篇幅把它完整地记入《汉书·沟洫志》中,对后世的治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长按识别图中二维码
获取更多资讯


X